姜伯驹:美丽家乡——我所见的,正如父亲所说的

  龙港网12月1日:连绵几日的冬雨,洗净了苍南县龙港镇麟头村的铅华。雨后的姜氏祠堂特别的干净、肃穆和可亲,仿佛以这种方式迎接一位久别的亲人。温州的冬日,微寒。多日的降雨之后,迎来久违的太阳,不冷也不热,甚是舒服。
  11月27日上午九点五十分,在姜氏族人热烈的掌声中,一脸慈祥,满头银发,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中国科学院院士姜伯驹,第一次踏在家乡的土地上。
  还未等姜伯驹院士和夫人徐川荣女士下车,姜氏的族亲们就围聚了上来。“叔叔好、爷爷好、阿太好!”问候声、鼓掌声和欢笑声,包围着姜伯驹院士和徐川荣女士,他们用这种浓浓宗亲温情来迎接亲人。在苍南县文广新局局长李晖华和龙港镇人民政府的领导陪同下,族长姜集满手拉着族公姜伯驹院士,一边缓步向前,一边不停的向他介绍家乡情况。这边是我们姜氏祠堂,是在原地上建立的;那边是您父亲立夫太祖父捐助的小学,现在有200多位学生在这里学习;那边是您六房的祖居地。
  今年79岁的姜伯驹,平生第一次来温州。70多年来,苍南县龙港麟头村这个陌生的家乡模样和概念,仅停留在父亲姜立夫先生生前所描述的样子。他不曾亲自踏上过这块土地,从未呼吸过家乡的空气,从未感受过家乡的温度,从未品尝过家乡的味道。但他常听父亲说起家乡的山水风光、故居旧貌、族亲互助等鲜事趣闻。能来父亲的出生地走走看看,是姜伯驹老人多年的夙愿。今天,他有点兴奋和激动,精神头也特别好,携夫人徐川荣女士,在族亲的陪同下,慢步在田间村头。
  在正在修建的姜立夫纪念馆里,看着故居建筑已经出具规模,对苍南县人民政府出资修建姜立夫纪念馆表示感谢。
  移步至他父亲的出生地,亲人们连忙搬了张凳藤椅,让伯驹院士和夫人坐了下来,聊起了父亲姜立夫的往事。看着这座晚清时期的砖瓦结构的建筑,仍保留了大致的面貌。姜伯驹院士不仅连忙的说:家乡的样子,确实如父亲描述的样子,门楼也跟父亲说的一摸一样,也是我想象中的样子。
  换步到父亲曾经捐赠的小学。如今的小学已经变了模样,面积已经是当初的好几倍,很是欣慰,还跟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代表合了张影,并勉励他们好好学习。
  踱步进入姜氏宗祠,一一拜祭七房先祖。听族长姜集满介绍姜氏先祖们的创业奋斗故事。据族长介绍,麟头姜氏原籍甘肃天水郡,自七世祖仁甫公,搬至这边已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子嗣共有七房,现在已延续到21代“钦”字辈,共有2000多户。按照姜氏族谱排序,姜伯驹属“锦”字辈,是姜氏第十六世。现在,姜伯驹院士是姜氏家族中辈份、年纪和成就最高的一位长者。族长还跟伯驹院士详细说了,姜氏后人七房子嗣的大致情况,以及蒋、姜、章、张四姓之间的至亲关系原由。
  另据了解,姜氏祖仁甫公二至七房后人,现在主要分居在苍南的麟头、小垟和平阳萧江、鳌江。大房后人由于日本侵华期间逃难至杭州,至今失去联系。四房有部分后人分居在四川、台湾和美国。明年世界姜氏族人大会将在温州召开,希望借机会能找到大房的后人,也希望伯驹族公也能来参加大会。
  随后,姜伯驹夫妇还与在场的所有姜氏族人拍了一张全家福。他说要把这张全家福带到北京,让家人们看看,并告诉家人,我们的根在苍南麟头村。

  新闻链接:一门两院士 耕耘数学界

  姜伯驹于1937年9月4日生于天津,祖籍浙江苍南。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留校任教至今。曾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美国伯克利数学科学研究所等处作研究访问,在美国加州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校任客座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5——1998年为北大数学科学学院首任院长,现任数学科学学院教授。1995——2000年任教育部理科数学与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是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姜伯驹教授长期从事拓扑学研究,2000——2005年曾任科技部973计划《核心数学中的前沿问题》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姜伯驹的父亲姜立夫(1890——1978)是苍南县龙港镇麟头村人,现代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中国最早的“数学博士”之一,也是我国现代数学最早的播种人之一。先后创办南开大学算学系和岭南大学数学系,并筹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为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从30年代开始,致力于研究圆素几何和球素几何,著有《圆素和球素几何的矩阵理论》,被誉为我国几何学界的泰斗。

责任编辑:wuchunjun

© 2003-2024 龙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