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书名透露的浮躁与虚荣

 《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烟花易冷,那些我们不曾懂得的爱情》,《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单看书名,你能把它们跟沈从文、周作人、鲁迅等大师联系起来吗?如果不是封面上的白纸黑字,着实让人难以相信这些竟然不是“青春疼痛系列”,而是大师经典文集。据报道,如今出版界的花式书名越起越溜,即便是严肃文学也得跟风“搽脂抹粉”。

书.jpg

(图片来自网络)

  近些年,纸质阅读式微,图书生意难做,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编辑们为了“吸睛”不得不绞尽脑汁。但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花式包装的对象还仅限于心灵鸡汤类、经管励志类,而手段也无非是把封面做得精美些,书名起得唬人些,再在腰封的推荐者名单上多攒几位名人。可哪成想,如今大师经典也“沦陷”了。对此,编辑们的理由很是充分——“市场决定一切”,要想图书卖得好,首先标题起得妙。平心而论,此言非虚,在注意力经济的大环境中,“颜值”也是生产力。只是披在这些经典身上的“新衣”,“材质”着实不算高级,审美趣味对于真正的爱书人来说更是马屁拍到马脚上。不少人都“吐槽”:书名太过脂粉,实在俗不忍睹。

  那么,是谁给了编辑们大笔一挥的勇气?谁在冲着这些矫揉造作的书名消费?

  这就得说到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种“假装在阅读”现象了。在这个“全民晒时代”,不乏一些人乐于拿书来装点自己的文艺“人设”。书店,要逛适合拍照的才好;买书,要选名字拗口的才好。毕竟这样才能拗出岁月静好、文艺清新的造型,凑出一条引人点赞的朋友圈动态。市面上甚至已经有人做起了“装饰书”的生意,专门给某些虚荣的伪高端人士打造风雅形象。对于这样的“阅读观”我们无权干涉,但读书不是作秀,好书也无需作秀,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必然有其独到之处,需要边读边想、慢慢咀嚼。靠着“标题党”来博眼球,纵然能圈进来几个爱秀的“快餐粉”,却会让更多真正求知若渴的人避之不及。

  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尤其需要一种内在的定力和沉静的品格,而读书正是我们达此境界的重要途径。心灵鸡汤喝多了会腻,成功学读多了会烦,相比之下,那些经过岁月淘洗的大师经典实为市面上的一股清流,代表着一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深邃,本该发挥引领严肃阅读的作用。摒弃浮躁与虚荣,少去糟践经典,抱着一份虔诚去阅读,就会懂得何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责任编辑:liyingying

© 2003-2024 龙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