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报刊登:龙港,光阴中的新型城镇化缩影

   
    中国第一农民城——龙港,从1984年的5个小渔村、6000多人口,到如今已发展为面积170多平方公里,人口40多万的“独具特色的滨海宜居城市”。30多年的发展变化展现了龙港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龙港,光阴中的新型城镇化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时间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土中国逐步走向“城市中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眼下,这个历史进程正在加快。
新型城镇化范本
    龙港位于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的鳌江入海口南岸,现为联合国开发署可持续发展试点镇、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浙江省中心镇和小城市培育试点镇、浙江省城乡统筹现代商贸服务示范镇、温州市强镇扩权改革试点镇,也是苍南县的人口大镇、工业重镇和经济强镇。
    2014年12月,龙港镇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将用3年时间探索出一套精简高效创新的设市模式,打造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新型设市模式典范。
    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刘亭分析,几个小渔村之所以会在短短30年中崛起为一座生机勃勃的小城市,并成为一座名扬天下的“农民城”,全部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其中隐含了城市化的所有要点:“人的城市化”就是农民的转移转化;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就是工业化和市场化;政府的作为就是顺应民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敢于改革不合时宜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
    在新一轮的转型发展中,龙港的产业和城建将实现升级,有序管理、良治善政,公民幸福、社会进步等,也成为了“人的城市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生生不息的深化改革和持久创新。户籍、土地和社会管理等三大改革,是决定新型城镇化前途和命运的“不二法门”,也是决定龙港转型发展愿景的“命门所系”。
渔村到城镇的沧海桑田
一次跨越,自发建城。

    龙港地处温州鳌江流域南岸,它崛起的动力主要来自农民的“城市情结”。1984年,龙港建镇初期,只有5个小渔村、6000多人口。放眼望去,除了一片矮屋就是荒滩。
   “谁愿意拿出3万元人民币,谁就可以进龙港镇建新屋,就可有一个龙港镇户口。”一纸通告,短短10天就有2700多个农民专业户涌入龙港,龙港镇一下子收入现金1.2亿元。也就是这“第一桶金”成为了龙港城市建设的“砖瓦路基”。 龙港建镇之初还提出了“鼓励农民带资进城开厂办店”的口号,解除了传统体制对农民进城的各种束缚:实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解决了农民进城问题;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解决了建城资金问题;实行民营经济改革,解决小城镇的发展问题。
二次跨越,产业兴城。

    “中国第一座农民城”这个名闻遐迩的品牌,让龙港经济能量快速集聚,1994年,其综合经济实力跃居温州全市乡镇第一。1996年,国家11个部委在龙港正式实施小城镇综合改革,在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计划管理体制等7个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了浙江省第一个镇级金库,享受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
    基础设施的投入对于城镇化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从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历史规律来看,没有工业化支撑的城镇化是无水之源。
   “农民当年可以进城,也可以出城,不发展我们的特色产业,农民城将成为一座空城。”中共苍南县委常委、龙港镇委书记丁振俊介绍说,为此,龙港镇政府于2002年提出了产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发展的思路。先后规划建设了示范印刷工业园、小包装印刷工业园、塑编工业园、城东综合工业园等4个工业园。
     依托产业崛起的龙港,先后获得“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等4张国字号名片,形成了印刷、礼品、纺织、塑编这四大支柱产业。“这些区域特色经济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岗位。”丁振俊介绍说。
三次跨越,转身是海。
    在建城30多年的历程中,后半段的龙港跑得劲头似乎没有那么足了。造成发展放慢的原因,有交通区位条件的限制,有行政体制的约束,但更重要的是规划的落后。“龙港的发展再也等不起了,再也不能慢了。”苍南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龙港镇镇长王忠秀分析说。
    经过反思,龙港采取了“两港合一”政策。突破现有城市空间框架,全力打造温州南部中心城市核心区。以小城市培育为契机,充分利用江南海涂围垦这一重要空间平台,按照“中心突破、两翼齐飞”的思路,全面向东发展,南北双向推进,不断拉开城市框架。
    中心突破,即加快启动“龙港城东至江南海涂围垦北片区”这一新的城市中心建设;两翼齐飞,即同步推进老城改造和临港产业基地建设,继续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良性互动发展。抓紧实施工业园区“退二进三”,有步骤推进旧城改造,打通城市东拓通道。加快建设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和区域“六纵四横”干路交通系统,打通断头路,形成交通环线,努力构筑沿江滨海轴带城市发展格局。
从“无序繁荣”到“有序宜居”
   “如果说以前的龙港是‘无序的繁荣’,那么现在龙港追求的就是‘有序的宜居宜业’。”
    “未来十年的新型城镇化,应该有别于过去的城镇化,不仅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的延伸,而且应该伴随着人口的城镇化、收入差距的缩小、公共服务的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丁振俊表示,以“美丽龙港”为目标,全面优化城市综合环境,成为目前阶段龙港的关键任务。
    加快推进龙港文化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湿地公园、白沙河文化长廊、商会大厦等一批功能性项目和重大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商务网店布局、休闲娱乐、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推进“数字城管”建设,理顺城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加快路面改造和维护,完善红绿灯、交通标识线、交通护栏的设置,提高城市道路完好率和居民出行的舒适度;深入实施“绿色龙港、美丽家园”行动,大力推进“四边三化”整治,构筑以城镇绿化为中心,路网、水网、绿网一体化的城乡绿化新格局。
    近年来,龙港以建设温州南部中心城市核心区为总目标,紧紧围绕“人”和“城”这两大主题,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镇创建活动,结合“居民素质提升工程”,引导居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情趣、精神追求、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群众的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
    站在龙港新城规划馆的露台上,向海远望,这一片辽阔的土地,被称作“龙港梦想起飞的地方”。龙港新城濒临苍南东部沿海,是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的核心区,是苍南县实施“双海双区”战略主阵地,是苍南推进海洋经济示范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主平台和主战场。新城规划总面积106.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即现江南海涂围垦区约30平方公里。
    2012年2月,随着江南海涂围垦区域建设用海规划获国家海洋局批复,围区2493公顷用海功能转变成功报批,翻开了新城开发建设新篇章。“十二五”期间,龙港新城可供开发利用建设用海面积达到约3.1万亩。龙港新城的开发建设不仅为龙港营造了下一轮竞争的广阔空间,同时也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几大优势。
    龙港新城拥有崇家岙、舥艚两个港区,是苍南、平阳、泰顺三县的唯一万吨级以上的出海通道,可建成3至5万吨的散货、集装箱港区和客运码头。经过隧道、高架桥梁与龙港新城的世纪大道贯通,与产业集聚区连成一体,有利于龙港新区发展临港产业,发展城市综合物流业,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港口优势。
    同时,龙港新城的开发建设还带来了能源优势。在建的华润浙江苍南发电厂位于舥艚港区,建设规模为6×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总投资240亿元,建成后将给龙港新城的发展提供可靠能源保障,同时电厂对新城连片集中供热,提供清洁能源,生产成本大为降低,可适当发展无污染、能耗较高、效益好的产业。
    历史向前,城市向东。龙港,这个新型城镇化之路上的忠实践行者,将给予世人更多的惊喜。

责任编辑:caosongbing

© 2003-2024 龙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