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有大作为

201806230812485_cross_iphone4.png

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与福州之间的鳌江流域入海口,神奇般崛起了一座不用国家投资、完全靠农民自身力量建设起来的新城镇——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它的成功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
  
  如今,龙港镇已集聚了近40万常住人口,正向“撤镇设市”的流域中心城市跨越。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开创龙港城镇建设的第一任镇党委书记陈定模,畅谈新型城镇化下的城镇发展。他说,“让多数离土农民首先进入小城市(镇改市),这样的新型城镇化,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效率最高。”
  
  陈定模说,当初开发龙港是摸着石头过河,突破禁区。现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下,有更广阔的探索空间,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没有思想上的破冰,
  
  就难以从藩篱里突围”

  
  今年80岁的陈定模,觉得自己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是在龙港那几年实行的改革。回首龙港的建镇岁月,他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没有思想上的破冰,就难以从藩篱里突围。”
  
  “1984年6月初,我扛着棉被,拎着一网兜盥洗用品坐船去龙港报到时,心里其实是没底的。”陈定模说,那时的龙港只是几个灯不明、路不平的小渔村,总人口6000余人。放眼望去,除了一片矮屋就是荒滩。县里还明确表示,没有经费支持。
  
  他到任后马上组织镇、村干部开展“建设龙港靠什么”的调研和讨论。陈定模告诉本刊记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温州地区涌现出一批先富起来的农民,调研发现他们有两个迫切的愿望:一个是要经商办厂,赚更多的钱;二是想跳出“农门”,解决城镇户口成为“城里人”。“如果能让先富起来的农民这两个愿望梦想成真,不愁龙港人气不旺。”
  
  首先碰到的禁区是旧体制下实行的城乡分隔二元结构,以及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陈定模从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找到了“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这句话,如获至宝。1984年6月,龙港在县委支持下发文:凡在龙港镇购地建房、经商办企业的农民都可自理口粮迁户口进龙港镇。在当时,这是全国第一个户籍制度改革的大胆创举。
  
  人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钱的问题。“当时县里没钱可投,靠慢慢积累,猴年马月也建不成龙港镇。”陈定模说,国外以出让土地获得资金建设城市的做法给了他启发,“参照他们的做法,龙港的土地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龙港镇通过征收公共设施费,提出“谁建设,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创造性地进行了土地有偿使用的实践。
  
  陈定模说,龙港决定敞开城门搞建设,发动农民集资建城的政策发布后,当时的镇会议室里悬挂的巨幅“龙港规划图”前,天天人挤人、肩擦肩。“在造城最高峰的1985年,全镇3000多间楼房同时兴建,来自各地参加造城的有37支建筑工程队,4000多个木匠、泥水匠,3000多个杂工,加上建房主人,每天上工地的就有1万多人。”
  
  本刊记者了解到,当时的场景可以用沸腾形容。这股“龙港旋风”席卷平阳、苍南两县,并影响到周边文成、泰顺、瑞安等县(市)。能不能进龙港,成为周边地区农民衡量一个人能力和财富及社会地位的标志。到1989年,龙港全镇人口增加到4万人。街市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商铺、馆、店鳞次栉比。陈定模因土地有偿使用、户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制度革新,先后获得“温州改革开放十大风云人物”“全国改革开放30年30位农村人物”等称号。
  
  突破户籍制度障碍
  
  透过龙港镇的建镇经验,陈定模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户籍改革如果不深化,改革不到位,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将是一句空话。”
  
  “当前,阻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户籍制度,这使外来人口在当地安家立业成本很高。”陈定模说,例如,地方财政支出在用于民生方面,主要解决本地户籍人口的失业救济、养老、保障房供给等。在一些地方,外来人口无法享受与户籍人口同等的权利,影响了新型城镇化推进。
  
  2015年,居住证制度全面实施,某种程度为那些在城镇常住、有相对稳定就业岗位,但却一时无法转为城镇户口的居民,提供一种“半城半乡”的待遇。陈定模说,但是,一些地方在执行中仍存在“走样”“换个帽子”的问题。
  
  陈定模认为,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来看,当前中国城市的数量偏少,加速特大镇率先设市改革有很大探索空间,是提升我国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镇与市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镇改县级市后,随着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的变化,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他看来,加快符合国家设市条件的特大镇“撤镇设市”改革,还可以形成梯度化人口转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而且,“让多数离土农民首先进入小城市(镇改市),进城农民没有陌生感,因为地缘相近,语言相同,习俗相似,经济相通,生活习惯和朋友圈子没有多大的变化。”陈定模说,小城市房价相对较低,农民进可以向中大城市进军,退可以回到农村种地。有利于农村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降低人口转移成本;有利于推进优质资源向中小城市集聚;有利于减轻大城市压力。
  
  陈定模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当前,我国镇区人口在20万以上的特大镇就有58个。通过镇改县级市,按每个市平均吸纳人口20万人计,可吸纳新增城市人口1160万人,平均每人购房20万元加装修10万,计拉动内需3.48万亿元;年人均消费1万元,计1160亿元;新增进城农民人均住宅33平方米,共需住房建筑面积3.83亿平方米,可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仅是全国58个特大镇改市带来的内需活力,如果改革扩大到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拉动的内需更可观。中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新型城镇化的‘三个1亿人’目标,也能够较快实现。”陈定模说。
  
  关键要留得住人
  
  杖朝之年的陈定模一直关心龙港的发展与进步,关注着全国新型城镇化改革。陈定模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和研究认为,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要重视解决三大问题。
  
  一是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可在城郊接合部规划若干个“农民工乐园”。据测算,建一平方公里外来务工人员小区,按容积率1:1.5可建住宅100万平方米。每户平均住房100平方米,可安置1万户3万人。”陈定模说,搞“农民工乐园”的出发点是吸引农民进城,留得住人。要让进城的农民工能够买得起,对一部分确实买不起的农民工,政府可以廉价租给他们,租金可由用工单位全部或部分承担和政府财政补贴。使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有自己的住房,安心创业,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二是土地问题。陈定模认为,目前不管在沿海地区或中西部地区,不少农村空置房数量相当大。建议在坚持宅基地集体所有制性质不改变的前提下,保障好农户宅基地分配资格权的基础上,允许地方探索进城落户农民对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的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农村腾退出来的宅基地由政府组织复垦还田,流转给农业大户和种植、养殖大户,或统筹利用。允许腾退出来的土地指标省内平衡,还可以通过围海造地,平整坡地来增加用地,如此基本能解决大批农民进城用地。
  
  三是城镇化建设资金问题。陈定模说,城镇化建设可利用老城的基础设施,如医院、学校、交通设施、政府办公楼、体育文化设施等,在县城和小城市原有基础上建设新区。
  
  “我测算过,建设一平方公里的新区,可以安置1.5万到2万进城农民。新增小区的大配套投资,如新建学校、医院,道路延伸,水、电、气的扩容等,大约需2亿元。”陈定模说,这些建设投资,政府可通过土地出让获得,几乎不用政府额外出资。如果这一计划能得以实施,除一些特大城市外,全国大多数大中小城市的商品房价格自然降下来。政府只失去部分土地财政,但可大大增加财政收入。
  
  在采访中,陈定模指出,一些专家担心城镇建设后会出现有城无市,新城变空城,新市民变游民问题,他认为这是没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杞人忧天。“这些言论,早在1984年龙港建镇后的5年中就已出现,且争论特别激烈,但这是站不住脚的。”陈定模说,龙港建镇30多年,人口增加37万人,现在不仅人人有事干,还出现了不少大小老板。关键是城镇化要有经济基础、产业支撑,满足农民需求。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城镇化中,存在审批过多,手续繁杂的现象。一些严格而繁琐的审批手续,叫农民去办理,等于叫一个小学生去考研究生。”陈定模说,龙港当年办理农民进城创业“八个大印捆在一起盖”,大大方便群众。要构建服务型政府,这是根本的问题。

责任编辑:costner1

© 2003-2024 龙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