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日常服务“管家”全打包 来看龙港农民如何变市民

微信图片_20200805160218.jpg

中对口社区居民在绿鑫物业前台办事 拍友 杨德玮 摄

房前屋后有专门的“管家”公司打理,公安、市监等职能部门在家门口轮值办公……这样的服务不是在市中心,而是在龙港的普通农村社区。

龙港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改革的试验田。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加速融合?今年4月,龙港完成了撤镇设市后的一个改革大动作:全市73个行政村在原来村庄基础上,全部撤村改社区。至此,龙港市再无村委会,只有102个社区,所有农民就地市民化。

村改社区并不是简单地改个名字、换个牌子,重在后半篇文章。与进城当市民不同,龙港的全域城市化,是要让农民在家门口当市民。但是,农村社区远离城区,要让农民真正变成市民,在提升硬件设施的同时,关键在于能否享受到和城市社区一样的服务。为此,龙港市在部分农村社区先行先试,探索形成了兼具公司化、智能化、扁平化等特点的立体服务体系,全方位覆盖、零距离服务。

龙港农民变成市民,社区服务如何能够跟上?记者来到龙港市中对口社区一探究竟。


微信图片_20200805160214.jpg

日常服务谁来管?

一个“管家”全打包

今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中对口社区居民吴世准觉得好像在做梦。他原本住在30多年的老房子里。今年2月,他像城里人一样搬进了套房,有自来水、管道燃气,维修工打个电话就上门,年迈的父母有专人照料……

不知道的人以为吴世准住进了城区。实际上,他所在的中对口社区离龙港城区有20多分钟的车程。一进入中对口社区,记者仿佛进入了一个精心打理的公园,柏油马路平整干净,路旁花圃鲜花盛开,河道两岸杨柳依依。“这株绿植要修剪了,那个花圃有病虫害……”一名中年女子穿着制服,手拿巡查记录本在认真记录。她叫苏丹丹,是绿鑫物业的养护“管家”。夏季病虫害的高发期,她每天都要巡查一次。


微信图片_20200805160209.jpg


说起绿鑫物业,有点特别。在人们的印象中,物业公司管理的是小区,但绿鑫物业管的却是0.7平方公里的整个中对口社区。中对口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开茂把它比作社区“大管家”,“社区自办,负责全社区的道路保洁、垃圾分类、环境治理、绿化养护、安保、居民服务等日常事务。”

绿鑫物业公司位于中对口社区的农房集聚小区新华绿洲锦园内。在陈开茂的指引下,记者来到绿鑫物业前台,两名工作人员正在接待前来求助的居民。半年多前,新华绿洲锦园一期586套房刚刚交付,因此装修求助最多。

“装修师傅不小心把水泥浆灌进下水管道了,怎么办?”一位居民急切地问。维修工黄笛上门鼓捣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把水泥块敲了出来。黄笛是湖北人,当了10年的维修工,是绿鑫物业的“引进人才”。“绿鑫物业一共25名员工,除了主要管理人员和技术员是从专业公司聘请的,其他都是本社区的居民。” 陈开茂告诉记者。


微信图片_20200805160206.jpg

在中对口社区农房集聚小区内,“管家”公司员工在清理路面的油漆。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甘凌峰 摄


吴世准也有了新的身份:公司招聘他做了保安。他以前在家种地,要供两个孩子上学捉襟见肘。“公司组织我们培训,考取了保安证。” 吴世准说,就在自家楼下上班,收入稳定,这是他从没想过的好事。他很珍惜这份工作,每天来得最早,离开得最晚。而在陈开茂看来,雇佣本地居民一方面为了解决就业,另一方面是为了省钱。“能就近照顾家庭,大家不会太计较收入。工作做得好了,等于为自己和邻居服务,这就叫共治共享。”


微信图片_20200805160203.jpg


保洁“管家”苏丽姿也是本地人。她带着记者一起,开始了一天的保洁巡查。“目前有134户在装修。” 苏丽姿翻了翻记录本说,装修是否违规操作是巡查的重点。比如,一些居民图省事,直接拉根电线在楼下切割装修板材,有的则把装修垃圾随处堆放。苏丽姿的巡查很细致,即使洒落在地面的油漆,她也派人用高压水枪冲洗干净。在一栋居民楼的8楼,一户正在装修的居民把门框摆在了电梯旁,影响了他人行走。苏丽姿用方言简单沟通后,户主当即把门框搬走了。“这么好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 苏丽姿说。

看着眼前的一排排高楼,陈开茂深有感触。他说,新华绿洲锦园虽然是农房集聚小区,建设成本相对较低,但环境并不亚于城里的高档小区。当初,为了媲美城里的配套设施,他们遇到了不少困难,“最棘手的是城里的燃气管道没有延伸到这里。”于是,他们找燃气公司商量,在小区附近建设加气站,586户居民终于用上了城里才有的管道燃气。

通过一个物业公司来管理整个社区,中对口社区的创新做法吸引了不少周边社区来学习。居民日常服务可以公司化运作,其他事务是不是也可以?绿鑫物业的成功经验给了中对口社区灵感,他们又按居民生产生活的不同板块分别成立了公司:环保科技公司负责垃圾回收处理,生态农业公司管理全社区的农田,为社区发展引入产业“活水”。


微信图片_20200805160200.jpg


在中对口社区,约500平方米的联合办事窗口已进入装修阶段,里面融合了公安、市监、执法、综治等部门力量。利用扁平化管理的优势,龙港大量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直接下沉社区,在一线开展执法、管理、服务。

“这是我们的全科网格体系。”龙港市基层治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龙港将所有部门下沉力量和片区干部、社区干部等统一“编组入格”,建立了全科网格团队。党群事务类、矛盾纠纷类、治安安全隐患类、民生服务类、其他中心工作等5大类58项事项均纳入全科网格,在市民家门口开展服务,90%以上居民个人事项实现就地办理。

【浙江新闻+】

让服务改变生活方式

龙港人一直有个“市民梦”。

上世纪80年代,龙港建成“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当年的时尚是进城当市民。而撤镇设市后,龙港换了个思路,要让农民在家门口当市民。龙港的思路转变,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从城乡二元化向城乡融合发展的转变。

农民为什么想当市民?主要在于人的获得感、幸福感的实现,简单而言就是生活质量的提升。换句话说,就是能够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配套和服务。龙港正在搭建的,正是这样一个个“把服务送到家门口”的平台。而服务的对象,就是龙港的每一位由农民转化而来的市民。

居民参与,公司化运作,为居民提供市场化服务,社区组建物业公司管日常事务,组建农业公司管农业生产,社区干部、志愿者通过积分制提供公益服务。日前龙港首个片区社会服务综合体启用,这样的综合体要建9个。片区社会服务综合体就是一个提供政务服务的平台。老百姓提出需求,平台派单,部门接单。

这些服务跨越了城市和农村社区的界限,让城市服务基因在农村社区生长。这些服务融入了龙港人的生活,每个人既是服务者,也是被服务者。正如龙港提出的基层治理的核心理念那样:“少管多服务,让服务成为常态,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共建家园,共享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costner1

© 2003-2024 龙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