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介!龙港公布16个招商引资项目
龙港市融媒体中心
引言
元代平陽著名詩人陳高的《不繫舟漁集》卷七有一首題爲《東林院》的詩:
東林院 在陳家塋
佛子神功世莫論,空中涌地作峯巒。
貝宮萬疊金銀爛,琪樹千章紫翠盤。
白日風雷生樹底,青天花雨散雲端。
何當伴我煙霞隙,一榻寧辭野閣寒。
詩題下的「陳家塋」係作者自註。「陳家塋」又作「陳家營」、「陳營」、「陳家榮」、「仁榮」,古屬平陽縣慕賢西鄉,位於鰲江之南的江南垟西部,今屬龍港市江山區域,包括東莊、北店、九板橋等地。東林院又名東林寺,坐落在東莊北部的田野中,旁有宋代古橋,題刻「宋淳熙甲午(1194),仁榮後宅眾建」。
陳高(1315-1367),字子上,其故里在金舟鄉咸通里陳庫上房,位於江南垟的南部,今名小河川底,屬蒼南縣錢庫鎮。陳高的詩文很少涉及家鄉江南垟一帶的寺院,即便是靈峯寺、靈鷲寺、護法寺、蘆江報恩寺、涌泉觀音寺等千年古剎,卻爲東林院這座不出名的寺院作詩,似乎有某種特殊的因缘。筆者於多年前注意到此問題,後經探究,認爲其因緣來自東林院高僧鑑無礙禪師。鑑無礙年輕時曾參謁天目山中峯明本禪師,後從龍淵禪師於東林院,悟道後歸隱蓀湖山,又移錫瀛洲建寶林庵(堂)終老,而寶林庵(堂)就坐落在於陳高故里。種種因緣,有待解謎。
東林寺 陳振旭 攝
一、鑑無礙禪師傳
鑑無礙禪師是元代高僧,見存各本《平陽縣志》均有其傳畧。隆慶《平陽縣志》(卷七·外傳)(1572)載:
鑑無礙,永嘉人,鄭氏子。母夢白光貫其廬,因有孕,及生,有異相。聰慧明敏,七歲誦書,有記憶。弱冠歷諸方,參中峯。後從龍淵於東林蘭若,居二十年,孜孜向道。一日聞蓮香,作偈曰:「箇中消息本尋常,幾度無端漫度量。今日疑團百雜碎,西風一陣白蓮香。」尋歸蓀湖十餘載,緇白宗尚,復移錫瀛洲,建寶林堂,二十餘年,壽七十五,荼毘有舍利。
其中鑑無礙「建寶林堂」之句,清康熙、順治、乾隆和民國各本《平陽縣志》未載。
源龍淵和鑑無礙傳
二、鑑無礙所居的東林蘭若是西鄉東林院
鑑無礙「從龍淵於東林蘭若」,此「東林蘭若」指西鄉東林院,而非平陽其他名爲「東林」的寺院,如平陽縣城的東林寺、招順鄉小嶨(今大漁鎮漁嶴村)的東林庵。因爲龍淵住持的是西鄉東林院,弘治《溫州府志》(卷十六·寺觀)載:
東林院,在西鄉陳家榮。宋咸淳二年(1266)龍淵禪師建。
三、東林院的始建年代與法脈傳承
弘治《溫州府志》載東林院「宋咸淳二年(1266)龍淵禪師建」,而民國《平陽縣志》載東林院「宋嘉定辛未建」,兩者相差五十五年。民國《平陽縣志》(卷四十六·神教志二)載:
東林院 在東莊。舊《志》「陳家營」即此。宋嘉定辛未(1211)建,明令王約改爲東林社學,今仍爲院。清康熙間僧性機、道光間僧汝南俱重修。舊《志》修。
東林院的始建年代,關係其法脈傳承,故需加以考辨。查明清各本《平陽縣志》,明隆慶《平陽縣志》無「寺觀」之目,清順治《平陽縣志》(卷之七·釋老)則記載:
東林院 在陳家營,宋咸淳間建。
康熙、乾隆各本記載相同,與弘治《溫州府志》所載無矛盾,只有民國《平陽縣志》與明清府縣志所載有矛盾。按民國《平陽縣志》體例,與舊《志》不同的記載均須說明出處,而此處未作說明,其說又晚出,故不予采信。
但令人疑惑的是,按龍淵禪師生平,其於咸淳二年(1266)建東林院似乎也不太合理。隆慶《平陽縣志》(卷七·外傳)載:
源龍淵,姓王氏,居東林,年八十餘。一日曰:「老僧行矣。」集眾端坐,說偈曰:「出家視死本如歸,喪下無勞效俗儀。四大六根俱幻化,三朝五日便荼毗。身資不蓄衣休裹,骸骨多添炭煆除。絕後光前無一物,任他煙滅與灰飛。」及荼毘,舍利無數。
龍淵禪師的生卒年不詳。推考其生年,當在1259年以後幾年間,推考依據來自另一位高僧妙智禪師。隆慶《平陽縣志》(卷七·外傳)記載:妙智十四歲在靈鷲寺從東林禪師出家。明年,剃髮,參龍淵,淵謂衆曰:「吾宗興矣。」。永樂戊子年(1408)示寂,作偈曰:「內無內,外無外,七十二年隨方不礙。咦!丟了臭皮袋,我得自在。」則其法臘七十二,推算其生年爲1323年,十四歲出家時爲1336年,明年參龍淵時爲1337年。假設龍淵見妙智後當年去世,年八十九,則其生於1259年,至1266年建東林院,只有十八歲。其實際年齡大概要小于十八歲,如此年輕建寺院,若非記載有誤,則可見龍淵少年老成。
龍淵禪師係東林院的開山祖,而其師承不詳。據有關史料推測,龍淵大概與中峯明本同門,師從高峯原妙禪師,屬臨濟宗楊岐派破庵系。隆慶《平陽縣志》載鑑無礙「弱冠歷諸方,參中峯」,即二十歲時四處遊歷,參謁中峯明本。明釋明河《補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四)(1644)載:
無礙 永嘉人。參幻住,久之無省。幻住指見龍淵,一日聞蓮香得入。有偈曰:「箇中消息本尋常。幾度無端謾度量。今日疑團百雜碎。西風一陣白蓮香。」不知其所終。
其中的幻住即中峯明本禪師。明本禪師(1263-1323)是元代臨濟宗高僧。幼年好佛,二十四歲(1286)上天目山拜謁高峯原妙禪師,次年出家,其後并嗣其法。自此居無定所,或泊船中,或止庵室,自稱幻住道人,僧俗瞻禮之,世譽爲「江南古佛」。中峯與龍淵年齡相仿,鑑無礙參中峯,久之無省,中峯指見龍淵,可見兩人熟悉,大概均出於高峯門下。高峯原妙在北宋大慧宗杲看話禪基礎上發展出「參疑團」的禪法,而無礙從龍淵二十年,悟道偈語仍有「今日疑團百雜碎」之句,可見與高峯和龍淵也是一脈相承。
四、鑑無礙禪師歸隱蓀湖所居的寺庵是清隱庵
蓀湖山古代有兩座寺庵,一座是護法寺(院),位於蓀湖山北麓,一座是清隱庵,位於蓀湖山腹部,其地今名仙居山。筆者經研究認爲,鑑無礙歸隱的蓀湖山寺庵是清隱庵。理由主要是:清隱庵出過臨濟宗聖僧,俗稱正僧,而護法寺沒有聖僧的傳說,且清隱庵聖僧的宗風特徵與鑑無礙相同。
傳說清隱庵聖僧道行很高,有「飛瓦建庵」、「流米巖」、「無尾螺」等傳說。清繆家橋人繆文瀾《蘭泉詩草》有詩記其事:
清隱庵 在護法寺西南
峻嶺幾堪緣步登,攀援直上最高層。萬竿修竹一禪院,自昔棲雲有聖僧。
此處「棲雲」指僧人持頭陀行,不住寺院,棲居山林。這與臨濟宗高峯原妙、中峯明本的宗風特徵相同。
清隱庵遺址
清夏口人吳國華也有詩詠清隱庵:
清隱庵
絕壑非人境,金銀佛寺開。鴒王持鉢坐,鹿女踏花回。
松覆談經苑,雲歸說法臺。欲參黃檗義,須向此間來。
黃檗指黃檗希運禪師,是臨濟宗祖師義玄禪師的師傅。可見清隱庵在傳承臨濟宗上的地位之高。
江南垟寺院有聖僧傳說的寺庵,除了清隱庵,還有靈鷲寺、蘆江寺。靈鷲寺有聖僧和靈貓的傳說,與《甌江逸志》(清初勞大與撰)所載元代妙智和靈貓的事跡大體相符。蘆江寺有聖僧修陰均斗門的傳說,與方志所載智融的事跡相符。妙智和智融均載入方志人物傳,可見這類傳說有一定的史實依據。若蓀湖山清隱庵傳說的聖僧有史實依據,那只能是鑑無礙禪師。
從民間傳說和宗風特徵等細節同一可以認定,鑑無礙禪就是繆文瀾詩中的聖僧,民間傳說中的正僧,鑑無礙禪師隱居的蓀湖山寺庵是清隱庵。
陳高本人并無去過清隱庵的記載,不過其好友何岳應去過清隱庵。清隱庵下方峽谷中的石瓮潭有何岳的摩崖題刻:
石瓮潭
并刀齊剪天河水
飛入人間浪似銀
我到此山無出路
桃源更逢避秦人
至元丙子五月日立
里人何岳題
清隱庵爲南宋進士郭宕人郭熙祖上郭楚望始建,原爲草庵,係彈琴讀書之所,咸淳元年郭熙中進士後第二年(1266)改建佛庵,但郭熙後代一直在山上彈琴讀書,直到明清時代。何岳在山上遇到的避秦人當指郭家人。(參見蔡聽濤《郭楚望考述》。)
至正二十年(1360)八月,陳高和曾子白、一初上人同遊蓀湖山,遊觀三日,作詩三首,吟詠蓀湖山東阜新龍湫、西瀨舊龍湫、葡萄泉。其中《西瀨舊龍湫》詩云「又聞石瓮潭,迥出煙霞外。暫歸憩疲倦,登覽明當再」,陳高一行原定明日登覽石瓮潭,可能因山高路險未能成行,只在其下方第五級龍湫下的葡萄泉遊玩。(參見《陳高的詩蹤—蓀湖山龍湫和葡萄泉探秘》。)
石甕潭 陳德華 攝
五、寶林堂的檀越主是陳高家族陳庫陳氏
鑑無礙禪師所建的寶林堂(庵)位於錢庫陡門底村後、陳高故里小河川底東邊。據民國《平陽縣志》(卷四十五·神教志一)(1925)載:
寶林堂 舊名庵,俗名紅寮堂。在陡門底。舊《志》:在金舟鄉。元延祐間建。
而據陳庫《陳氏宗譜·祠堂基并地主廟基》(1855)載,寶林堂的檀越主是陳高家族陳庫陳氏:
子上公登進士,隱居不仕於宅之東,地頗高燥,有茂林修竹,遂建祠五間并左右兩廊。竹木之外,四周皆河環繞,又將河內外之田弍十畝作祠田。復於祠之東建地主廟奉祀五顯大帝。祠東廟西中有餘地,乃蔬菜之園,至康熙展界,有遊僧結小茅巷於其間。康熙丁卯(1687)以前始建三間小寺,續後本地僧人德本、德利遂廣其地,重建禪寺,名曰寶林堂,并裝塑三寶佛像。寺中石砌圍墻皆古祠古廟之遺物也。古祠古廟俱毀於國初遷界之時也。其祠田二十畝後捨作香燈田。故寶林堂乃我陳氏捨主檀越。
《陳氏宗譜》記述寶林堂建於清初,與方志所載不符。寶林堂在明清之際可能毀棄時間較長,故陳氏後人修譜時已不詳其初建年代,但其地原爲陳庫陳氏所有則是當地人公認的。
陳庫陳氏宗譜·地輿
故祠堂基并地主廟(1855)
寶林庵(堂)遺址
清道光己酉年(1849)年前後,寶林庵曾設養正書社。(見《處士玉章金君小傳》,金處《金氏宗譜》,1999年。)1938年,民國政府推廣國民教育,寶林堂被改爲小學校舍。1990年代,小學停辦,後被改爲廠房。
寶林堂被改爲小學校舍時,主持安德師太等比丘尼遷到陡門底的竹林庵,而竹林庵原係金氏始祖的墓祠,當時金氏大眾已不詳其由來,因故賣給金鄉城裏的一位姓張的居士施捨給原寶林堂的安德師太。(參見蔡聽濤《金舟鄉地名考》,《蒼南地名溯源》,2019;金理串《尋找竹林庵》。)安德師太是一代高僧昌定禪師的表姐妹。此係後話,按下不表。(詳見楊勇編著《昌定禪師》。)
陳庫地圖(2023年)
六、鑑無礙禪師建寶林堂的年代分析
據隆慶《平陽縣志》載,鑑無礙「建寶林堂」,而據弘治《溫州府志》(卷十六·寺觀)(1503)載:
寶林禪庵在金舟鄉,元延祐元年建。
可見鑑無礙建寶林堂的年代是元延祐元年(1314)。但考鑑無礙的生平,此年代似乎有問題,具體須聯繫中峯明本、龍淵的生平進行推考。
鑑無礙參謁中峯明本(1263-1323),當在中峯得到高峯印可嗣法之後。中峯二十五歲(1287)在天目山從高峯原妙剃度,兩年後(1289)得到印可,并嗣其法。假設無礙參謁中峯的時間爲其嗣法後第一年,即1289年,則「後居東林院二十年」,已是1308年,「歸蓀湖十餘年」,已是1319年以後。相關記載或恐有誤。若均無誤,則只能這麼理解, 鑑無礙「歸蓀湖十餘年」和「復移錫瀛洲,建寶林堂」之間有幾年時間重疊,即寶林堂建成開頭幾年,鑑無礙還常回蓀湖山,并未長期駐錫於此。如此推算,則鑑無礙的生卒年約爲1270年至1344年,係宋元之際人。而陳高生於1315年,兩者約有三十年的交集。
七、陳高後期隱居寶林庵所在河洲
陳高於元順帝十四年(1354)登進士第,授慶元路錄事,未三年,自免去。據《陳氏宗譜》載,陳高歸里後隱居宅東河洲上。筆者考察其地形,其隱居之所當在寶林庵西邊。
陳高的舊宅位於陳庫上房,即小河圈裏。《陳氏宗譜·地輿》(1855)載:
地輿為桑梓之里,不得不書,況名以代更,改撫不一。如陳庫舊居錢庫之南,自正夫公致仕後,築橋於宅之西,名為陳庫橋。以後子孫分居於橋半里許,名為陳庫上房。因在項橋之後,又名後宅。但四周俱河,名曰小河圈裏。
因蠻話諧音,「小河圈裏」又作「小河川底」。陳高舊宅位於小河圈裏,只有東南有平水橋通向外界。寶林庵在小河圈裏東向700多米,西周環河,早期只有西邊一條陸路通向外界。寶林庵南邊橫貫一條龍舌河,從小河圈裏陳高舊宅前往寶林庵的路程大體是:出平水橋向左後方繞行300米,過龍舌橋,向東沿龍舌河北岸行500米進入河洲。
小河圈裏 左南右北(見《陳氏宗譜》,1855年)
龍舌橋
龍舌橋上有題刻:
大清嘉慶戊辰(1808)蒲月穀旦,陳庫陳徐衆喜助弍拾千重建。
案:《蒼南金石志》(2011)收錄龍舌橋題刻有多處錯漏,《蒼南老橋梁》(2023)引用未改,此據石本校補。
寶林堂西邊後來又建了一座橋,名洪橋,故又名「洪橋堂」,蠻話諧音「紅寮堂」。
寶林堂和五顯殿位於河洲的東邊,故陳高所建的祠堂和居所當在河洲的西邊。祠堂於清初遷界時毀棄,後來的陳氏宗祠係乾隆己卯年(1759)新建,位於小河圈裏東向隔河。地主廟五顯殿後來在原址重建,現在也改爲廠房。
河洲西邊
陳高隱居寶林庵所在的河洲,從其歸隱後所作的田園詩可約畧想見其情景,如《閒居四首》(《不繫舟漁集》卷三)云:
今歲厭羈旅,歸來田里間。棲遲涉春夏,居幽心自閒。
遠市絶喧啾,閉門謝衣冠。無營免慮外,守拙非懷安。
晨興微雨霽,課僕往西園。嘉蔬摘翠葉,時果收朱丸。
何能謀生理,聊用致盤餐。
近舍數畝田,深耕藝黍稷。黍稷日以茂,青青滿阡陌。
鋤耘去稂莠,經營待秋穡。農事果艱辛,勞生念衣食。
雖有服力勤,庶免飢寒迫。豐歲或可期,優游度朝夕。
暇日過南鄰,田父喜余至。為余具酒漿,坐間雜老稚。
若言無殽饈,但有園蔬味。草率見真情,酬酢感深意。
白日忽已暮,頽然竟成醉。所遇聊足懽,何用計餘事。
陶潛沖曠士,棄官樂田園。于世百無營,唯愛濁酒樽。
乘化知委運,賦詩多達言。我今解簪紱,歸來分所安。
荷鋤開荒徑,種菊葉已繁。佳辰步幽隴,永日憩衡門。
前修詎敢企,庶以避時喧。
餘論
元代程朱理學盛行,平陽有史伯璿、陳剛等朱子傳人,均與陳高交善。陳高亦以理學名世,崇祀鄉賢祠。其詩文中常有扶樹發明朱子道教的感想,如五言古詩《感興·序》、《林氏祭田記》,崇儒傾向明顯。然而陳氏家族也有崇佛人士,迎請鑑無礙禪師在其故里建寶林庵(堂),陳高從小耳染目濡,佛緣亦匪淺。陳高生平和許多方外上人有交往,如釋德莊蒙泉、釋宗衍道原、寶黁上人、釋智順逆川、起潛上人、益上人,等等。其中莊蒙泉上人是陳高同鄉,善詩,曾在蘇州崑山和陳高、陳剛、林齊等相聚,後來陳高作《奉懷崑山諸鄉友六首和孔正夫韻》懷念其人其事。逆川上人是瑞安人,臨濟宗高僧,曾在平陽雅山創太平歸元寺,陳高有《雅山寺》詩二首,即爲遊歸元寺而作。後逆川上人到福州重建東禪報恩光孝寺和水竹幽居,陳高也避亂到此,又爲之作記。起潛上人藏有趙孟頫書法,陳高曾爲之作《趙子昂學士帖跋》。筆者猜測起潛上人也是東林院僧人,因趙孟頫是中峯明本俗弟子,與鑑無礙有同門之誼,故東林院藏有趙孟頫書法。陳高的《東林院》詩和《趙子昂學士帖跋》可能作於同時,均在隱居不仕(1358)以後。可惜史料缺乏,難以證實。
夏曆甲辰年三月五日
公元2024年4月13日 蔡聽濤 撰
聲明
《陳高的詩蹤--東林院解謎》一文所述之成果,均係本人獨立研究完成,能願法師曾參與探討,有所助益。
我於2015年注意到陳高《東林院 在陳家塋》一詩所寫的東林院在江南垟西部。2020年,我參與龍港市歷史文化場館文案編排,撰寫東林寺條目時,發現其中有多個疑點,成稿上墻後一直心有不安。2021年1月6日晚,我約朋友文命一起到東林寺和能願法師喝茶,探討東林寺的歷史文化問題,尤其是建寺年代和人物問題。回來後連夜搜索,發現許多新資料,加上原有資料用微信一併發給能願法師。能願法師大喜過望,隨即將資料發在朋友圈;又作詩兩首,說明原委,於1月8日發在微信朋友圈。此後我繼續深入研究,發現更多相關的文獻資料和文物古跡。鑒於當前學術不正之風盛行,我擔心會有人不守學術規範,做出拾人牙慧,掠人之美的事,故對新發現的內容儘量不與人交流,或者只說大概,不說細節。饒是如此,我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現在本人將多年研究成果總結撰文發表,特作此聲明,以免讀者諸君誤會是本文作者不守學術規範,做了拾人牙慧、掠人之美的事。
2024年4月13日 蔡聽濤
责任编辑:costne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