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宽的赶考之路

作者:故土耕春

-------------------------------------------

人生的“赶考之路”始终充满挑战,刘绍宽的“赶考精神”很值得今人学习。龙港新城市的建设也很需要有一种坚强不屈的“赶考精神”。

------------------------------------------

刘绍宽是百年前温州地区教育改革的重要先驱者。他的日记大量记载了我们这一带的社会史实,有许多方面的告诫对今人仍有启发与借鉴作用,他的赶考经历与进取精神对今天的我们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图片7.png


历代以来多少读书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求取功名。刘绍宽从小在张家堡杨家就受到严格的教育熏陶,他的“十年寒窗”花费的心血要比常人付出更多,在封建家族的科举意识影响下,他十分渴望能考取功名,甚至把一生的追求放在了赶考之上。但现实却很残酷,寒窗苦,考途难,压力重。赶考之路始终铺满荆棘。

光绪九年1883):首次县试,一举成名

在刘绍宽十七岁时四月的一天,他与杨子誾等一起到平阳县城参加县试。那时从江南到平阳县城要坐船,过渡,要走几段路,至少要一天时间。之前刘绍宽已有充分准备,所以考试很顺利,很快就出了考场。没多久就收到喜讯,经四场考试,获“总案第一”,受到知县汤肇熙激赏。

正值新婚,初次赶考,一举成名,真是双喜临门,深得生父、养母与舅舅们的赞赏,大大增强了刘绍宽继续读书求功名的信心。清明节时,他与几位同学一起在张家堡东墩种下一棵仅尺余的榕树。刘绍宽认为这棵树是这次县考后的见证,有一定纪念意义。他想起十年前自己就是在张家堡上私塾开始发蒙读书的,他期望十年后自己也能与这棵树一样茁壮成长

刘绍宽青少年时期总是发奋努力,用功读书,积极接收外面的信息,关心国内外大事,体察民情,努力为社会服务。他从1888年开始记日记,一记就是54年。他坚持写日记的精神就是一生求学进取的突出体现。

然而,赶考其实就是一场无声的战争,是一场激烈的人生搏斗,刘绍宽面前的赶考之路哪能如初次一样顺风顺水?他经过后来的多次赶考,最终未能如愿。赶考之路的艰难无疑对他后来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晚年甚至还有在佛教上求得片刻安宁的情绪流露。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黒暗、不公、腐败、落后等现实状况。

在时隔廿四年后的1907年,当刘绍宽再次回到张家堡东墩时,看到廿四年前他与玉笙等一起种下的榕树已长大,想起当时植树者多人已经不在了,只有他与玉笙两个人在世。馀皆物故,他感慨万千,便写下一诗:

东墩葱郁日经过,回首当年感慨多。

嬉戏儿时曾筑土,扶疏乔木已成柯。

风霜历炼钦名节,朋辈销沉叹逝波。

俨似高人来物外,自将铜狄几摩挲。

图片6.png

光绪廿1894):首次省考,艰难跋涉

十一年后的七月初八日,刘绍宽首次赴省城赶考。清末时期,乡试在省城,三年一考。那时我们浙南一带地方到省城杭州相当不易,要经多次过渡过江,走很多山路,坐多次船,住多次店。途中行程就要一月左右,相当劳累。刘绍宽为了节省费用,尽量做到能走就走。

这天一大早他们先坐船,从江南来到平阳县城,宿在回生堂。为了节省,时间安排得很紧。“初九日与鲍竹君同舟至瑞安,过飞云江,夜与夏仲甫、克庵叔侄同雇河乡船。”“初十日至温郡。十一日上西郭温船,午潮开行。”“十三日晚至厦河,夜宿鼎泰行。”正逢天气炎热,行路相当艰难。“十四日,雇轿上桃花岭,夜宿上隘头。同寓永嘉林问渠、张朗西、沈仲辉五六人。夜感风寒,晓成痢。”到了桃花岭的山路上刘绍宽生病了。

桃花岭,位于丽水括苍古道之上。传说为隋唐时代的善士冯大杲所开凿,后因岭上一户人家的女儿为孝顺母亲而栽了一棵桃树,禅仙相助后,桃树漫山,桃花遍野,故改名桃花岭。这也是当年“梁祝”所行之路。当地有民谚云:“桃花云里开,隘头半天高。”可见地势之险峻。刘绍宽一行在此行路本很艰难,加上患病,更加不便。为了赶路只得坚持连走三天。

图片5.png


(图为现桃花岭)

十五日,发隘头,午过缙云县,夜宿在霞碧关。”“十六日,路晤金乡人李子施。”“晚至永康,寓傅三房行。”当进入冈头饭铺,里面的人不少,饭铺环境较差,店内油烟大,呛的绍宽只咳嗽。多天来,刘绍宽一直是吃不下,睡不好。后来到一个小镇找一旅馆入住,环境更差,蚊子很多,没有蚊账与蚊香,只好找些稻草薰烟驱赶蚊子。

次日一早他们继续赶路。绍宽病未愈,行路更加吃力。来到金华夹道时,天甚暑热,到了一个“白兰亭”的地方,绍宽腹痛加重,一路呻吟,只好在亭中休息。正着急时遇一过路人,那人得知刘绍宽一路腹痛,便主动前来看,说是痧气,即拿出随身带的草药和水给绍宽服。一会儿绍宽感觉好多了,绍宽要给钱,但这过路人客气地拒绝了。此间山路遇好人,实在感谢不尽,却不知此人之名与何地人。

图片4.png


(刘绍宽手稿)

“十八日晚至金华,瑞安苏莱卿、王建之亦到,同寓。”“十九日,雇金华船,申后至兰溪,上萝茑船,同舟徐莘稼先生、同幼康、苏莱卿共十馀人。”“廿四日,晓至鹭鸶埠,与陈仲炯、苏莱卿四人步至仙林禅寺,遂与莘稼先生、仲炯、竹君寓寺祖师殿。”经数天的行程奔波后,刘绍宽的病也基本好了。

在杭州连日考试不停。“八月初八,巳刻入闱。”从十二日至十六日,天天入闱出闱,直至廿日,总算考试完毕。廿二日回程,又几经周折。从七月初八出发到九月十一日到家,来回共用了二个月多三天时间,可见那时去一趟省城真得不容易。

这次省试,虽不第而归,但回来时,妻子刚生了一个男孩,叫绍宽取名。刘绍宽一算,那天自己正好在缙云,为了纪念就取名为“缙生”。这次赶考是刘绍宽对自己学业的重要检验,开始尝到了科举之路的艰辛。

图片8.png


(网络图片)

光绪廿三年(1897):再次省考,获得拔贡

时过三年后,刘绍宽再次到省城应试。前一年,家人曾到五显庙抽了二签:“麻姑撒米”与“长卿题桥”。一是米变珍珠,一是取得功名,“喜为佳签”,对家人是一大安慰。但当时家中已较困难,赴京朝考费用甚大。于是刘绍宽建议建立《家用准绳》制,每天限用,尽量节省不超支。

这年七月初四日,第二次“乡试起程,夜与杨春波、潘子元、王舜卿诸人同上河乡船。”廿二日上普济轮船,廿四日到上海,夜宿黄源初算学报馆,廿八日到杭州。

在省城,八月初八日乡闱首场,初十日申后出场,十一日二场,十二日四道题,十六日申刻出场,廿四日移寓上城清河坊学署西辕门张宅。廿七日优贡出案,正取六名,备取十四名,这二十名中没有绍宽之名,他心中自然不爽。

廿九日会考时绍宽又患感冒,到了九月初一日感冒还没好。“初四参谒学宪,旋得牌示,以偶因感冒,须初十日谒见,不能守候者先回。”后经上海坐船而归,十三日到家。十八日乡闱榜发,温州只得二人副榜。绍宽与瑞安董绍昌等一班同学成为“文行优秀”的拔贡生,总算还有赴京朝考的资格。

拔贡生作为五贡之一,算不上正式的功名,只是一种身份,相当于现在的保送生或推荐生。拔贡生的选取,清初每六年一次选拔,乾隆七年定为十二年才一次,由各省学政考取后保送入京,经朝考合格,才可授予小京官、知县等职。

图片3.png


(网络图片)

光绪廿四年(1898):首次朝考,落第而归

又过了一年,刘绍宽要到北京参加考试了。这是他第一次赴京,算是出远门了。

四月十二日,刘绍宽“午后到瑞安,途晚晤过陈介石,谈时事颇激。”还经上海谒了陈志三,了解了宋恕的情况。五月初一到烟台,初二转坐火车,三时到京,随进城,寓校场第五条胡同温州新会馆。“初八日,连日学书不能入格,姑以操练,便于临场熟式耳。”“初九日到台、处、湖三州会馆拜谒黄促弢、徐班候两先生,得聆雅教。”“六月初三日,辰刻进场,”“夜十时,即得题为《天下得人难论》、《通筹互市情形策》。”

初四出场,初九朝考正式出图,浙江取四十名,一等九名,刘绍宽名列第六。那时在全省四十名中能获得一等第六名的成绩已是相当不错了。

接着,又于十七日在保和殿覆试,题《所欲与聚所恶勿施论》、《推广工艺以收利权策》。十八日覆试出案,一等七名,二等十三名,刘绍宽没上。心中不乐的他于廿日出都,廿五日到上海,廿六日以后数天谒拜宋先生,并进行多次长谈。直至七月初一回程。

本已得到会试总裁徐树铭极赞赏之,认为可置第一。可能是他实在是太紧张了,他从考场出来后才想起,自己因“题目落字”不能进呈。后又有人说自己因“未拜门”与“黜于点划之微”而落第。可惜了。

图片2.png


(网络图片)

这次虽考试没考上,但他接触了不少名人,对刘绍宽来说,是大开眼界的一次机会。他们在北京先后拜访了黄绍箕、徐定超等在京当官的老乡,听了戊戌变法情况介绍,确茅塞顿开。特别是对废八股、考策论、废除冷兵器、发展商业、废祠堂、改小学、开放言路、精简机构等等这些新观点心中早有所望,越听越开心。心想:“大清要复兴,必须废八股、考策论。”

正逢戊戌“定国是”变法之年,朝野上下一片生机。他途经上海时,拜访了黄源初。初九在上海,再拜访了宋恕宋先生向绍宽详细介绍了很多日本的教育情况,刘绍宽听后大受启发,他认为中国应该要从改变政治做起才是,他觉得“中国如欲整顿,必先改官制,清治吏,然后议及一切工艺诸学。”这段时间刘绍宽的思想上经历了一次较大的飞跃,生活上也饱经了一次磨练。

科举考试是落榜了,但使他增加了许多新见识,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得到了许多新体会,实在是一次考试之外的大收获。这也是刘绍宽1904年到日本观学之前的一次重要的思想影响。

宣统二年(1910):举贡部试,结束赶考

与首次县城赶考相距已27年,距上次进京考试12年后,刘绍宽再次赴京,参加举贡会考,心中总寄予最后一搏。又是经历长长的行程。二月十四日晚起程,二更许,过坡南。十五日未刻到郡,廿五日夜上丰顺轮赴京,次日开行,廿八日到上海,三十日晚上招商泰顺轮船。三月初五日到天津坐火车,于初六日到京,途经26天。

清末停科举后,为解决业已取得举人及恩、拔、副、岁、优贡生身份者的出路,学部奏定每三年一次,保送举、贡若干名送京会考。刘绍宽作为拔贡生参加了这次会考。他的日记中载:“十二日举贡部试,须呈贡单,否者顺同乡印结 。现取得孙仲华先生荣枝印结矣”。“四月初九日,保送举贡考试。头场题为《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义》、《西汉武帝表章六经师儒称盛而大义未明东汉光武尊崇节义敦厉名实一时士风家法过于西京论》”。现在的人看到这样有三四十字的考试题目肯定会一头雾水,不知如何下笔?但在那个时代却是很常见的。

刘绍宽认真作文,自己感觉还行,但结果四月廿二日“揭晓”时:“温州脱榜。”温州竟没有一人考上。可见在那个年代,读书人想在“全国统考”上取得好名次是何等之难?

图片1.png


(网络图片)

这是刘绍宽最后一次赴京赶考,他的科考生涯以此而告终。四月廿四日,他作《试罢偶咏》一诗:

都门一夕理归装,书剑飘然指故乡。

客里光阴六十日,可怜奔走为谁忙?

薄海喁喁国会开,科名况是劫馀灰。

刘蒉自信怃时士,何时君门射策来?

京华旧梦十三年,咫尺无因到木天。

今日重来仍刖足,荆山抱璞一潸然。

此别觚稜日已西,故人裘马隔云泥。

名山著述吾家事,犹愿光分太乙藜。

诗中流露出他寒窗苦读几十年,最终仍难以如愿的思想情绪。他这次不知花了多少钱,用了多少心血,换来什么也没有的结果,对他内心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悲哀中发出了“京华旧梦十三年”“可怜奔走为谁忙?”的感叹。

廿七日出都,五月十二日才到达温州。这次赴京考试来回共用了三个月时间。回家途中,即五月初八日,在海门与永嘉人武进士陈百川会晤(陈百川曾代理过水师统领,升任统领、代总督。辛亥革命时,参加同盟会。后因不满军阀争权夺利,弃官经商)。陈百川对绍宽一班人说起了官场中的事。刘绍宽日记载:“晚陈百川来,谭及此地武弁,一镇、三游击、四守备,出身低微,多购伪札,朦保得官者。上年守备包某线购一匪首小李,系什长张升隆一人之力。而奏案时,总镇张皇其词,朦保洪某数人,转在包、张之前,抚署又添砌人知县七人,滥保在案。官方如此,可胜浩叹!”可见那个年代想通过考试“得官”是何等之难。

刘绍宽未能考取功名,或成为他的一生遗憾。但以后他转为教育事业,却做出了一些官员难以做到的杰出贡献。他的“救国必须治愚,而治愚舍教育莫由”的理念成为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的重要信条。特别是他日本观学之行回来后,对温州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想象,如果刘绍宽当年能考取功名,很可能会成为一名好官。而他虽没能为官,却在大半生中为民与官之间搭起了重要的桥梁,做了大量利民的好事。除了教育外,他还为地方发展出谋献策,为宗族矛盾纠纷做好调解,为穷苦百姓(盐民生产、渔民作业及农村吃饭困难等)生计问题找官员解决,为江南水利事业向政府提建议,为社会救济事业无私奉献、为修编县志劳心等等。其实他大半世为民服务的实绩远远超过当时那些“当官者”的价值,这就是他一生“赶考之路”上铸就的最大功绩。

(图片选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


责任编辑:costner1

© 2003-2024 龙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