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无闻社》有哪些人?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在这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国家在政治生态,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人才选用,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刘绍寛、鲍铭书等平阳县江南老一辈文化精英看到国事日非,社会动荡巨变,思想非常活跃。民国三年(1914)六月三十日,鲍竹君年五十,江南知好文化人年龄各差一岁者十人,商约建立诗社,曰“无闻社”。每年聚会一次,以值者五十生辰为会期,取《论语》四十,五十无闻之意,刘绍宽作《无闻社序》一篇。每次聚会,赋诗唱和,互相评阅,每岁一小集,延续了十年。十年后,又共同赋诗纪念,由刘绍宽编成《十度重阳酬唱录》。鲍铭书编辑的《无闻社丙集》流传至今。

“无闻社”有哪些成员呢?刘绍宽的《无闻社序》说:“同社者谁?鲍拙中、毛树青、胡叔玉、陈谱笙、杨砚农、陈雨田、吴次垣、鲍均旉,夏克庵及余十人也。”
近两年,笔者在许多文史朋友的帮助下,对《无闻社》成员进行了调查了解,摸清了他们的一些基本情况。现按年龄顺序作简介,抛砖引玉,以期广大读者对《无闻社》深入挖掘研究,让优秀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
鲍铭书
鲍铭书(1865-1937),又名潜,字竹君,别字拙中、公素,号筠庄,白沙刘店人。他出身农家,世代务农。家中兄弟四人,排行第二。他天资灵颖,从小读书,过目不忘,作文写字,学而不倦。十四岁应童生试,得第一名,人学县学。后来参加岁试,补为廪生。
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月,鲍铭书与刘绍宽不忍家乡文化落后,借用刘氏宗祠,因陋就简创办刘店蒙学堂,招收当地乡民子弟入学。光绪三十年(1904),改刘店蒙学堂为白沙初等小学,刘绍宽任校长,鲍铭书为教员。1919年,鲍铭书接任白沙初等小学校长,直至(1930年)冬,辞去校长职务。卸任校长之职后,他被聘任平阳县劝学所劝学员。随后鲍铭书主持过平阳县农桑局工作。在农桑局任上政绩斐然,被选为县议会议员,复又选为县自治委员会委员。
鲍铭书为人方正,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早在光绪九年(1883),他参加客寓温州十七位乡友结成的续兰吟社。1914年与刘绍宽、陈谱笙等十人结成无闻社。1928年,与一班诗友结成戊社。《平阳县志》启动修编,他参与编写金石志,并兼校勘。著有《平阳金石志》《鳦楼诗文钞》《两浙鲍氏文征》《凫渚酬唱集》《筠庄集》等。
毛树青
毛树青(1866-1944),名增益,号瑞卿,又号树青、伯乔,榜名林春,宜山人。光绪二十年(1894)5月20日,平阳文童出案,江南悬牌七名,毛瑞卿名列第三。34岁纳贡,取得县学增生。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他与白际宸(乐亭)于宜山杨公祠创办群演小学堂,任校长。辛亥革命后民国初期任江南自治议事会议员兼文牍,平阳县教育会评议员,宜山区公所助理员。后应朋友之邀赴杭州淳安县教育科任科员,又任平阳县演讲所演讲员,劝学所学务委员、教育局事务员等。他虽名播于县内,然淡泊名利,热心育才,清白终身。一生唯喜吟诗作赋,与陈筱垞、刘绍宽等为友,先后参加无闻社、戊社等诗社活动,写下不少诗篇,现存世诗作仅四十余首。
刘绍宽
刘绍宽(1867-1942),字次饶,号厚庄,白沙刘店人。他从小勤勉好学,十七岁参加科举县试,获第一名。光绪二十二年(1896)补廪生,次年举拔贡。
光绪二十八年(1902),刘绍宽任龙湖书院山长,不久书院停办,创办平阳县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偕好友陈子蕃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整理成《东瀛观学记》一书。光绪三十一年(1905),刘绍宽被聘为温处学务处编检部主任。第二年,任温州府中学堂(温州中学前身)监督。刘绍宽两度主持该校校务(1906-1912、1917-1918),共历七年有余。
1915年,平阳着手编纂《平阳县志》,刘绍宽为副纂,总负责,历经十个寒暑,在同仁们的配合下,于1925年印发。全书九十八卷,被誉为“近代浙江方志之佳作”。
1925年,刘绍宽受聘担任旧温属籀园图书馆馆长。他广泛征集古籍,精心编制目录,形成良好的馆风。1932年,复受黄溯初之请,继刘景晨之后,校刊《敬乡楼丛书》第三辑,为丛书订正了不少谬误。
刘绍宽还在温州和平阳参加或发起慎社、无闻社、戊社等诗文社,以及瓯风社等学术团体,对推动温州地区的诗文创作和学术研究,起到一定的作用。他的著作有《厚庄文钞》三卷、《厚庄诗钞》二卷、《厚庄续集》文六卷、文外二卷、诗四卷。还有《厚庄日记》《厚庄臆语》《厚庄闲话》《磨涅篇》等。
陈谱笙
陈谱笙(l868一1926),字萃文,金乡南门湖里人。少年時曾与刘绍宽先后同受业于项雨农老师门下。他平时沉默寡言少笑,相见時不发一言。中年之后,渐渐親和善谈了。鲍铭书五十岁时,约里中相好年各差一岁者成立无闻社,陈谱笙参与其中。他有诗集《沚庐吟草》,刘绍宽作序。刘称他的诗作“特寄以抒写胸臆,非欲与苦吟之士争一口长短者”。l926年11月25日去世后, 刘绍宽挽陈谱笙联:“前游三载,恰值重阳,孔座记衔欢,唱和诗篇藉杯酒;同社十人,仅余七子,黄垆今过访,追维謦欬邈山河”。
胡叔玉
胡叔玉,名维垣,金乡城里人,生卒不详。根据刘绍宽日记推算,生卒应为1869年至1926年之间。因无闻社成立時约里中知好年各差一岁十人,目前缺少1869年生辰者。1926年11月陈谱笙去世時,刘绍宽作挽联有“同社十人,仅余七子”句,三位去世者应是杨砚农,陈谱笙和胡叔玉。胡叔玉的墓碑立于1929年4月,碑上写着“清处士胡公之墓”。处士即有德才而未做过官的士人。
胡叔玉从小聪明好学,清光绪年间,多次参加平阳县学考试,都取得较好成绩。光绪二十年(1894)五月,与刘绍宽等共同参加平阳县应径解试,正取二名,刘绍宽列第一,胡维垣列第二。光绪二十四年(1898)十一月,知古学出案,平阳县取十五名,胡维垣又列正取第二名。光绪三十二年(1906),胡叔玉应聘在龙湖书院任国文教师,为学子答疑解惑。
楊砚农
楊砚农(l870一1916),谱名杨作英,字云鹤,号砚农、研侬,册名伟清,国学生,平等张家堡地方人。楊砚农是刘绍宽大姑夫楊宝哲长子楊慕陶的儿子。楊慕程,字式川,号雪门是刘绍宽大姑夫的小儿子。因此,刘绍宽在光绪十六年(1890)3月29日记中写:“楊砚(研)侬,名伟,雪门之侄,余内侄也。”光绪三十二年(1906),龙湖书院设立女子私塾,楊砚农应邀在该学堂教授算学。1916年,无闻社成立的第三年,杨砚农英年早逝。
吴拱宸
吴拱宸(1871----1933),谱名振櫆,字文星,拱宸系榜名,号次垣,平等梧桥人。他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吴鹤生是贡生,从小由其父亲自课读,后又从陈筱垞学文。光绪十六年(1890)入县学,光绪廿一年(1895)补廪膳生。
光绪卅一年(1905),刘绍宽任温州府中学堂校长,请吴拱宸任教数学。宣统二年(1910)三月,江南宜山创办高等小学,陈筱垞挂名校长,由吴代理校务。三年后,便由吴拱宸接替为第二任校长,主持校务共历17 年。1926年,他五十五岁离职回乡。他给宜山小学留下的业绩,一直被人称颂不衰。
回到家乡,吴拱宸特别热心公益事业。江南为水乡,多水患。他请示老父,独家出资在下埠建成一座陡门;又与下垟郑等村人合建一条五里长通往方岩下的石板路。还集资修建了村中三板的雍和桥,加宽为六板。桥建成后,多出二两银子,由他经管放利,数年后,竞购到良田30余亩,作为公产,称为“咸丰众”。
吴拱宸精通数学,也善作诗文。他的诗词清丽明快,深受刘绍宽,陈筱垞好评,有《榕庐吟稿》传世。
陈雨田
陈雨田(1872-1937),谱名陈乃声,榜名陈宝宸,字可发,别号心之,平等吴兰楼人。他出生书香门第,从小好学,天质聪慧,“七岁解吟诗”,深得长辈们的喜爱。光绪二十一年(1895),陈雨田参加县考入泮第十八名。光绪三十二年(1906)正月,他与陈仲芸同入杭州理科讲习所学习,当年十一月毕业回乡。
陈雨田考取生员资格后,就追随其父执教私塾。刘绍宽同父异母弟弟刘绍瑀,字中琳,曾转学入吴兰楼陈氏私塾,从学雨田。民国初期,雅店桥绅士陈安振决定在祠堂创办一所小学。陈雨田积极参与小学的创建,并根据雅店桥地方四面环河,环境优美的特点,经过认真思考,取名雅店桥小学为“四美小学”。
陈雨田与刘绍宽是世交,父辈同为晚清“吟梅社”成员。受父辈的熏陶,陈雨田一生喜爱诗文。他与刘绍宽、鲍铭书等一批好友兼诗友从清光绪二十年(1894)开始,经常欢聚在一起,吟诗酬唱,写下不少诗篇。目前发现有二十多篇诗文存世。
鮑 震
鮑震(1873-1936),原名世炎,字均敷,又名仲敷,均旉,清末附贡生,祖籍江南翁处人。出生书香门第,祖孙三代都是诗人。其祖父鲍台,曾居夏口授徒十几年,著有《一粟轩诗文集》,与人合著诗集《兰社诗略》。其父鲍咏俊,著有诗集《芸窗咏草》。其叔鲍咏廉,著有诗集《蕉窗咏草》。民国时期,鲀震应邀在金乡小学任教,于是定居金乡。他与一般的乡间腐儒不同,积极鼓励学生:“方今海禁洞开,欧风东被,国无贤才无以立国,人无实业无足立身,汝曹出洋游学,宜各习一专业,期自立为当世用。”金乡殷公武等后来活跃于民国军政、学界的同学受鮑震影响很大。
鮑震先后参加无闻社和戊社诗社活动,诗作颇丰,是民国时期平阳著名诗人,著有《菼庐诗草》。他诗作俯仰古今,抨击时弊,受人青睐。
夏绍俅
夏绍俅(1874-1956),字伯戴,号克庵,金乡夏八美地方人。1919年,夏绍俅入股金乡同春酱园,遂举家从夏八美移居金乡。
1915年,夏绍俅参与修编《平阳县志》,具体负责“地理”“选举”“古迹”等部分。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往江浙各图书馆,及福建涵芬楼借阅藏书,认真查阅考证。修志期间,夏绍俅偶得无名氏手抄本《金乡镇志》,见抄本“经后人辗转传抄,错误漏佚,编次杂乱,几不成书”。他认真修订《金乡镇志》全一册,分舆地、建置、贡赋、防圉、职官、治行、选举、人物、祠祀、寺观、杂志、艺文十二门,记事始于明初,终于清康熙年间,为金乡镇保存了难得的历史人文资料。他晚年还参加地方文献的整理,其中手编外祖父郑兆璜诗稿《粲花楼吟稿》。
夏绍俅是江南名士,先后参加无闻社、戊社等诗社活动,诗友相聚,吟诗作赋,留下不少诗篇。
作者:陈后强


责任编辑:costner1

© 2003-2024 龙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