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灯光点亮海运文化,林家院迎春灯会将启幕!
龙港市融媒体中心
故土耕春
龙港的“十里白沙河”南北流向长,流经范围广,在历史上它的水利意义与惠民作用特别重大。“白沙河文化”渊源较深,内涵丰富,在新时代、新龙港建设中,更应该要引起重视,切实加强保护与开发,努力发挥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更大作用。
“十湫”“八河”之说
民国《平阳县志》(水利篇)“江南河”中记载:“江南原野辽阔,东北濒于江海,水出西南诸山,一遇亢旱,川流涸竭,非连得大雨不易满盈。若雨水多时,则南港之水又从楼石下流,决塘而入,地多陡少,泄水不易,往往淹浸兼旬,为害尤烈。往者李商铭拟复黄浦埭,引南港水入江南以救旱,并复白沙十湫,分泄馀水以防潦……”。可见,白沙河在历史上确有着相当险要的战略地位,由河、湫、埭、塘、闸等构成的“白沙河文化”就是历代先人用无数汗血凝成的历史文明象征。
民国《平阳县志》上说的“白沙十湫”就是指从白沙河流向东海方向的十条小河。文载:“在十都大河一带。一坐缪家桥,一坐第二河,一坐第三河岑浦宫南,一坐章梁栏杆桥东,一坐方梁,一坐刘店,一坐第七河,一坐象冈,一坐河北浦后,一坐木桥头东杨府庙旁”。就是说这十条河流的分布是:缪家桥村为第一河;二河村为第二河;岑浦宫南(原岑浦村)为第三河;章梁栏杆桥东(原章良村)为第四河;方梁(原方良村)为第五河;刘店村(原刘南、刘北村)为第六河;七河村为第七河;象冈(原象南、象北村)为第八河;河北浦后(原浦后村)为第九河;木桥头东杨府庙旁(原池浦村)为第十河。
另有一种说法是:与“十里白沙河”西边相接壤的原有八条支河,这八条古支河从南至北分别顺序排列是:第一河在原缪家桥村,与黄处、宜山河相通;第二河在原二河村,与平等孙店河相通;第三河在原章良村,与下东庄、施良河相通;第四河在原方良村,与余家慕、林官仓河相通;第五河在原黄头涂村,与张家堡河相通;第六河在原刘店村,与打鼓垟、张家堡河相通;第七河在原七河村,与韩家垟、希贤河相通;第八河在原象岗村,与环河、下庄、陈家宅河相通。
两种说法中当然以“县志”的记载最为真实。其中的“二河”与“七河”如今仍是以史上顺序“河”为原村之名。可见原来的河流排列顺序的由来是存在的。这“十湫”、“八河”及“十里白沙河”三者构成“一经多纬”的美丽河网图景,成为江南特色的一大历史文化遗产。
历代祖先对白沙河一带的水利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民国《平阳县志》对江南塘埭建设、抗水患之害等有具体记述:“厥后杨配篯继之,皆不克就,仅增筑西北土塘,以防西水侵入而已。然南港入江之水迂回曲折,港陈、潘家、朱家站诸汇尤为壅滞,而对口、麟头等处适当港流之冲,土塘质松易溃,故屡筑屡坏。今欲为根本之解决,必合南港、江南两镇全局通筹之,若南港水暴涨时,障使不入江南,则港乡既有伤潦之患;脱决障而入,则江南亦弥受其害。若平时之水悉入江南,则雨少晴多,时港乡又有苦旱之虞,与江南又必启争。今两剂其平,惟有南港诸河先浚使深,俾能容受水量以为旱备,萧江必须疏浚使直入大江。又于其旁锡炉之地疏凿一江,与大江通,以分水势,使不并入楼石一江。继乃于楼石下流黄浦之地复筑黄浦埭,横截江心,中筑一陡以时启闭。埭之上流东旁疏一河,与江南内河通,中筑一坝以南港诸河所应容受之水量为准,水低于坝,则不入江南,过多则泄入之。如此,则南港之暴潦免,而江南亦不虞亢旱矣。惟江南多受南港之水,仅恃阴均、东魁两陡实不足以疏泄,应于江口、白沙至舥艚滨海一带,相度地形,多建湫陡以泄之。朱家站亦宜疏一江与大江通,使西水容受过多时易于外泄,如此则江南之潦患亦免。否则仅筑西塘砌石设揵,祗可捍南港平时小水之侵入,至山洪暴涨时,仍不足以资抵御。诚不若合两镇而通筹之,使利害相剂,水旱两免之为愈也。”
这些详细记载了江南河流水利建设的要害、利弊分析等情况,已成为宝贵的江南水文化历史资料。我们应该要进一步做好开发与挖掘,从中寻找出更多有意义的历史故事,做好以河流为重点的水文化建设与传承。
修建“河头”文化
“十里白沙河”是历史上江南金乡、钱库一带通向北面的水上交通主道,它与“十湫”“八河”一起都与鳌江之南的大部分农村相通,过去它不仅是江南农村泄洪与交通之河,也是农业灌溉与百姓饮洗之源。如今作为龙港市的主要河网,在新形势下应该要赋予新时代新使命。
修建“河头文化”就是有意义的历史文化宣传形式。
(一)可在这“十湫”或“八河”与“十里白沙河”相连之处的“河头”各处分别树一标志碑,注明史上“十湫”或“八河”顺序标识、流经村庄、形态长短、功能作用及史上修建情况等,让后人了解更多的历史渊源。
(二)可将历史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乡风民俗、修建水利设施等经历、大事、故事加以形象描绘与“包装”,可在各“河头处”分别筑一短堤、建一雕塑、修一亭、种一树等,作为纪念景观。
(三)可征集并挖掘一些相配套的历史民间传说、古今乡村故事等文化内容,宣传好有关名人(如缪家桥的吴信直、刘店的刘绍宽等等)事迹,凸现“白沙河文化”的历史魅力。特别是要突出历史上修水利、筑东塘、建水闸等贡献较大的名人(如周嗣德、吴荣烈、李商铭、杨配篯等等),丰富“一河一人物”的宣传特色。
(四)可在“每一河”(或每一原村)推荐出一道当地百姓常用的“名菜”,如比较突出的海鲜或其他佳肴,作为当地的一大“美食文化”品牌形象,形成“一河一名菜”的地方风情。
(五)要挖掘更多的民间历史文化潜力,做好综合开发利用。包括“篷船文化”“鼓词文化”“涂滩文化”“晒盐文化”“罾排文化”“宗祠文化”“会市文化”“桥头边文化”等等乡风民俗、民间艺术与海边风情,与“凉棚下文化”一起,形成一种具有龙港水乡特色与浓郁古韵的“白沙河文化”风景线。
重绘“水乡”画卷
白沙河是早年的先祖们到海涂从事渔业生产的重要之路,千百年来有多少先人在这些河流上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的峥嵘岁月,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险阻。这些河流既是历史发展与艰苦奋斗的最好见证,又是今天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典型,都是构成“江南水乡”美丽画卷的重要素材。我们应该要加以宣传,努力打造,积极传承。
在新时代新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打卡点”。下一步应该要进一步做好“结合文章”:
(一)要结合白沙“沿河半爿街”景观配套重修建设,做好白沙路与白沙河的重整开发。当前最重要的是及时保护、抓紧修缮、深入挖掘、加大宣传,要引起这一带群众的普遍重视与支持,主动管理,努力使“古韵新貌”的白沙风情在新时代中更好地得到重现。
(二)要结合河流两边的建设,加强河水治理,坚决制止河流污染现象。特别要重视保护好桥头边、凉棚下、道路、桥梁、埠头、树木及其他历史建筑物,防止损坏。
(三)要结合已有一定基础的九龙河、三园、林家院、方城浦、孙店等乡村风情景点一起,形成“一条龙”“一体化”“系统性”的龙港乡村旅游线。
(四)要结合并融入现有的滨海风光、湿地公园、乡村文化、宗族文化、历史阵列以及花海绿道、海堤踱步、海边美食等等风情与特色景观,使白沙河在乡间游船观光等方面能开辟一个更广泛、更新型的发展途径。
要发动全社会的支持,将“白沙河文化”努力打造成为既有现代文明,又有历史文化;既有农村特色,又有城市气息;既有江南土气,又有现代洋气的“网红打卡地”。让更多的人在这河流上游船观光,领略更多的乡村风情与水乡美景。
龙港的河流是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是城市与农村文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与标志,是江南农村的主要特色风情。保护河流生态文明,挖掘河流文化潜力,加大河流文化宣传与建设,在新龙港新城市建设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要积极发挥“白沙河文化”的更大作用,努力打造龙港市更加引人的“新名片”。
责任编辑:costne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