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活化石”

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承载着中国传统的谱牒文化,讲究祖制和范式,采用繁体字、老宋体、宣纸、线装,使得其印刷的宗谱具有浓郁的中国古籍风格。

其基本工艺流程为捡字、排版、校对、研墨(俗称“研水”)、上墨、刷印,后期加工为盖红圈、划支系、填字、分谱、折页、草订、切谱、装线、封面等。加上事先要做好的木活字雕刻和谱牒的开丁(即采访入谱人丁)、誊清(理稿)、稽核先谱、厘清房份辈行等工作,总的有近20道工序。

首先,木活字要制成一个个大、小两号的尺寸字模,然后将要刻的字模整齐地放入雕盘,用毛笔将要刻的老宋体繁体字逐个反手写在木模上,然后用刻刀按笔画横、撇、捺、点的顺序将字形刻出来。刻好的木活字整齐地排列在一个个长方形的字盘中备用。

排版按照不同宗族的谱牒内容,每排好一个版面就要印刷。要先“下刷”上墨,印版吃墨均匀后,轻轻地将宣纸对准印版四角放下“上刷”刷印,吃准手力,在宣纸上来回刷动,直至版框内正文凸起的字体吃墨均匀,揭起宣纸,一张清秀的木活字印刷品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印好的纸张要进入后期工序制作,最后装订。装订用与谱册相同的纸头,沿竖纹绞成纸捻,分别给书页上的洞孔打上死结,将谱册固定压紧定型,经裁切、封面、装外线、贴标签,一册古色古香的木活字宗谱就完成了。对照元代王祯《农书》“造活字印书法”和清代乾隆年间记载木活字印刷技术的《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其工艺流程如出一辙,充满木活字印刷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由于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印刷技术都已退出历史舞台。那么东源村这项木活字印刷技术是如何传承下来的?

翻开东源村王氏家族《太原郡王氏宗谱》,发现元泰定元年(1324)左右,定居福建安溪的先祖王法懋就是位从事宗谱编印的谱师,与木活字印刷宗谱结下了不解之缘。明天启六七年间(1626—1627),王氏家族王思勋五兄弟合族迁徙到浙江平阳北港四十二都翔源,清乾隆元年(1736),思勋第四代孙王应忠看中了依山傍水、适宜大家族生存发展的瑞安平阳坑,率五个儿子迁居到现在的东源村,至此木活字印刷技术的祖业就在瑞安扎下了根基,并逐步扩散到外姓外村。

从东源《王氏宗谱》记载和现存王氏家族历代为各地编印的木活字宗谱可以看出,两百年来,其众多家族成员传承了木活字印刷的手艺。如邑庠生王宝忠叙述了兄弟三人成家不分灶,以父亲传授的木活字印宗谱手艺为生,从道光至光绪年间靠修谱致富,房屋遇火灾烧毁,再以这项手艺赚钱恢复旧家园的感人历程。他传艺儿子王芑,芑传子增衢,增衢传子铨耕、超德,铨耕传子法楷。他的叔叔、兄弟的后代都如是相传,形成了如今木活字印刷家族性的工匠队伍。从晚清到20世纪中后叶,东源王氏家族有影响的谱师有汝霖、清璜、昆、骏良、鹤嶙、宝忠、宝书、宝琪、景祥、鲁、芑等。从王法懋到现在东源王氏的其字辈,已传承了25代695个春秋,增、铨(超)、法(腾)、其,这四个行辈是近几十年谱师队伍的主力。

旧时新徒入行,师徒行过见面礼,师傅口授入行三心:留心、小心、坚心。然后教授识读繁体字,背诵捡字诗,写反体字,磨刀刃,练刻工等。基础扎实了,授以全套读旧谱、识支系、排行次、开丁、誊清(理稿)、捡字排版、刷印及装订功夫。学有所成的谱师们,熟悉姓氏起源和流变,准确接续新的谱系,熟记甲子纪年,认读古人冷僻字和异体字,学习古文语法,读懂古文,知晓一些历史典故,有的还能撰写谱文。所以,谱师们肩挑着木活字印刷和谱牒文化两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担子,既是工匠,又是文化人。

接到一茬修谱的业务,谱师要挨家挨户上门采访,核实入谱人员的基本情况,然后对照旧谱,稽核誊清。宗谱印刷完成,宗族都要选定吉日吉时,在宗祠中举行隆重的圆谱祭祖仪式。仪式一般由谱师主持圆谱祭典,并在预留的世系图首页始祖名下划一条红线至二代祖先,以示宗谱编印完成。接下去是一套传统繁复的仪式仪轨,主要由谱师和族长诵读祭文,拜谱,然后拜天、拜地、拜祖先,分发房谱、家谱,封箱总谱,还要大摆宴席,设坛祭祀,抬谱巡游,连台演戏,举族欢庆。

瑞安木活字印刷的谱师们传承着木活字印刷的传统手艺,也传达着万家谱牒的传统文化,传递着中华民族的血脉渊源。

  来源:温州日报

  吴小淮/文 华晓露/整理


责任编辑:liyingying

© 2003-2024 龙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