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龙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改革扬帆风正劲,勇立潮头启新程。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更是龙港撤镇设市5周年。这一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扣“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新路径,全方位实施“能级跃迁、产业提质、强城富民、文化赋能、执行力提升”五大行动,走出了一条经济向好、发展向新、民生向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绘就了“改革名城、瓯越明珠”的魅力新篇。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GDP)443.7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5%(“同比增长”、“同比下降”以下简称“增长”、“下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49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49.39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283.85亿元,增长6.3%。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4∶33.7∶64.0。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3515元(按年
平均汇率折算为13131美元),比上年增长5.6%。
根据5‰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推算,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7.68万人,比上年增加0.52万人,城镇化率98.30%,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根据公安统计年报显示,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10.55万户,户籍总人口38.11万人。从性别看,男性人口19.94万人,女性人口18.1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2.3%和47.7%。当年出生人口2414人,出生率6.3‰;死亡人口1791人,死亡率4.7‰;全年净增人口62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813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024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4508人。
市场主体培育取得跨越发展。加大助企纾困、涉企帮扶力度,完善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全年为企业减负8亿元。率全省之先着力开展个体工商户多元增值服务体系集成改革,全年新增市场经营主体2.2万余户,其中新增个体工商户1.8万余户;在册经营主体总量达12.05万户,同比增长11.7%;每万人拥有量全省第3。
企业生产新动能加快塑造。扎实开展传统产业焕新升级行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8%、24.4%、43.3%、170.1%,均快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增加值分别占规上工业的55.5%、14.3%、12.0%、3.1%,比重比上年提高9.8、1.8、4.7、2.6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增长11.0%,快于营业收入增速5.4个百分点。
二、农业和农村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产值16.14亿元,同比增长3.6%。从主要行业来看,农业产值5.08亿元,同比增长1.2%;畜牧业产值0.87亿元,同比增长31.2%;渔业产值10.03亿元,同比增长3.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16亿元,同比增长5.3%。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4397亩;粮食产量22644吨。在经济作物中,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33779亩,增长2.1%;产量69203吨,增长3.4%。油料7658亩,增长3.0%;油料产量918吨,同比增长4.8%。瓜果类6964亩,增长3.0%;瓜果产量9204吨,增长3.5%。
在肉类产量方面,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达到2013吨,同比增长56.2%,其中猪肉产量1804吨,同比增长70.3%。禽蛋产量956吨,同比增长4.6%。在水产品产量方面,全年水产品总产量71092吨。其中,海水产品产量70792吨,淡水产品产量300吨。
表1:2024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乡村振兴全域铺开。深入实施“诗画龙港”和美乡村建设行动,推进西部“一带一片”示范带创建、228“一心一馆一廊五园”建设,整治风貌落后村20个,新增省级未来乡村3个,累计达到8个。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集成改革深入推进,共富工坊持续打造,全年完成低收入农户帮扶2983户,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9%。低收入农户医疗补充保险实现参保全覆盖。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69.16亿元,增长7.8%,其中轻工业增加值41.51亿元,增长4.5%,重工业增加值27.65亿元,增长12.7%。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391.56亿元,增长5.1%,其中出口交货值39.66亿元,增长8.1%。27个工业大类中,16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增长面59.3%,比上年提高9.3个百分点。
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68.67亿元,同比增长5.6%;实现利润总额20.15亿元,同比增长27.2%。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0.73万元/人年,增速3.2%。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0.95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9.9%。年末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企业73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6%,其中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7.0%,比上年提高20.1个百分点。生态交通能源水利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工业投资分别增长43.8%、52.4%、24.4%。
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3.7%;商品房销售面积42.21万平方米,增长5.8%。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76亿元,增长7.4%。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1.20亿元,增长20.8%。全年实现网络零售额99.1亿元。
在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中,升级类消费需求旺盛,金银珠宝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分别增长31.2%、6.3%。大宗类商品销售依然火热,汽车类销售同比增长19.0%,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13.3%,新车增长19.0%。得益于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刺激,智能类设备出现爆发式增长,智能手机、可穿戴智能设备均实现了3位数以上的增速。粮油食品类、肉禽蛋类同比下降14.4%、9.2%。
印艺小镇景区成为龙港首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龙港市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旅游度假区正式落户。
六、对外经济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99.60亿元,增长15.0%。其中出口94.42亿元,增长16.5%;进口5.18亿元,下降6.9%。
从出口产业结构来看,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8.14亿元,占出口额的8.6%,增长37.7%;塑料及其制品8.57亿元,占出口额的9.1%,增长3.8%;纸张、印刷包装行业出口12.88亿元,占出口额的13.6%,增长7.4%;箱包行业出口6.90亿元,占出口额的7.3%,下降1.9%;机电出口15.07亿元,占出口额的16.0%,增长19.3%;其他产品出口42.86亿元,占出口额的45.4%,增长21.4%。
“一港一线一中心”开放平台成功纳入金丽温对外开放大通道,深国际龙港现代智慧物流产业园建成投用,温州首个国有企业运营保税仓库开仓运营。全年实际使用外资7631万美元,同比增长42.3%。
七、交通和电力
年末公路总里程239.8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8公里,一级公路29.51公里,二、三级公路46.34公里。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307辆,年末实有出租车371辆。
年末机动车保有量128708辆,其中汽车保有量103873辆,私人汽车保有量96740辆。公路周转量3.37亿吨公里,下降39.5%;水路周转量36.48亿吨公里,增长10.0%。
全年电信业务收入7.91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3.0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58.84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8.27万户。
全市电力系统最高负荷82.27万千瓦,增长10.1%。全年用电量40.89亿千瓦时,增长10.0%。其中工业用电量26.90亿千瓦时,增长9.9%;建筑业用电量0.58亿千瓦时,下降6.5%;服务业用电量5.17亿千瓦时,增长17.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8.21亿千瓦时,增7.5%。
八、财政和金融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2.89亿元,比上年增长4.4%;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21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增长0.7%、1.5%、15.4%。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1394.59亿元,增长8.2%;其中本外币存款余额485.27亿元,增长5.9%;本外币贷款余额909.31亿元,增长9.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市共有小学25所,招生5207人,在校生35539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共有初中19所,招生5410人,在校生16250人。全市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招生1219人,在校生3080人;普通高中5所,招生2800人,在校生7755人,毕业生1959人。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数3163人;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专任教师135人。全市共有幼儿园109所,在园幼儿12081人。
年末全市拥有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3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15家。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9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209家,新培育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63家,累计1027家。全年专利授权量为136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81件,同比增长28.6%。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 4 个,电影放映单位 5 个,城市书房 7 家,文化驿站4家。公共图书馆藏书 319 千册,比上年增加86千册。全年院线电影放映 6.17 万场次,观众 42.8 万人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 1862 场次,观众 5.6 万人次。年末拥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个,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人(含2位已故传承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8人。3家非遗工坊入选第三批温州市级非遗工坊(创建),夹纻漆器入选2024年度第一批“浙江制造”标准培育计划,九龙珠算博物馆获评省级乡村博物馆。
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21家,其中医院11家,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村卫生室133家,各类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31家,门诊部24家。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788张,增长7.5%;卫生技术人员275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245人,注册护士1235人。医院年诊疗296.5万人次。孕产妇死亡率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47‰,婴儿死亡率0.49‰。
全市共有公共体育场馆2个。高质量承办浙江省藤球运动嘉年华、省青少年三人制篮球冠军赛等省市重大赛事10场;成功举办喜迎五周年元旦健身跑、LBA篮球联赛及港风市集等本土特色活动82场。全年新增百姓健身房4个、笼式五人制足球场1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2个、环浙步道16公里,新建体育面积51000平方米。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049元,比上年增加3001元,增长5.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2007元和40824元,比上年增加3206元和2399元,增长4.7%和6.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1.76,比上年同期缩小0.03。
全市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2801元,比上年增加2843元,增长7.1%。按常住地分,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49072元和31225元,比上年增加2864元和2657元,增长6.2%和9.3%。
全市不设乡镇街道,现有联合党委22个,行政区103个,其中社区102个,新城建设中心管理区1个。年末实有社会团体132个,民办非企业单位378个。
全年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37688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9974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6276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56652人,参加失业保险56498人,参加工伤保险108511人,参加生育保险74566人。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水平为2877.56元;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月标准350元;全市社会保险基金(五大险种)支出总额31.69亿元。
年末全市在册低保对象5511人,其中城镇791人,农村4720人,全年低保资金(含各类补贴)累计支出6430.35万元。各类养老机构床位数1080张,新增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5个。全市全年共办理结婚登记1780对、离婚登记764对。
十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其他社会事业
全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201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3.70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37亿立方米。
全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有160天,达到二级标准的有190 天。全年市区PM2.5年均浓度25.3微克/立方米,上升1.6微克/立方米;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5.6%,比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全市地表水市控及市控以上站位5个,水质在Ⅰ至Ⅲ类的站位3个。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率-1.2%。
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7起、死亡6人,与上年持平;未发生较大生产安全事故。共发生交通亡人事故20起,死亡22人,分别下降28.6%、24.1%。
注:
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数,其实绩数据应以今后出版的《龙港市统计年鉴2025》为准。
2.本公报所列部分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3.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和我国GDP核算制度规定,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修订为420.23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修订为2.4:34.5:63.2。
4.外贸进出口数据为海关统计口径,不包含浙江一达通数据。
5.户籍人口、汽车保有量、道路运输事故数据取自市公安局;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民生支出等数据取自市财政局;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教育、卫生、体育、医疗养老保障、低保、婚姻登记等数据取自市社会事业局;公路总里程、公路水路周转量、营运车辆、空气质量等数据取自市资源与建设局;美丽乡村、降水量等数据取自市农业农村局;生产安全事故数据取自市应急管理局;专利授权数据取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旅游人数和收入、公共图书馆和院线电影等文化相关数据取自市宣传与统战部;电力数据取自市供电公司;其他数据取自市经济发展局。
责任编辑:costner1